王生义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载,曾先后任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脾胃科、急诊科、综合内科及医教科科主任,对各学科的疾病都有很深的造诣。王老治学严谨,精益求精,注重学术,医技精湛。在多年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对中医药学有其独特感悟,王生义老师在内科许多病的治疗上造诣颇深,临床尤擅长治疗脾胃病、胃肠疾病。对胃食管反流病、急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、肠易激综合征、溃疡性结直肠炎、便秘、胃癌及结直肠肿瘤等具有丰富临床经验,疗效好,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思想。
王生义教授提倡中医治病要以整体观念为指导,辨病结合辨证论治,要有治未病的思想,重视调护后天之脾胃。其临床用药多精专量小、重点突出、精准配伍,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治病“简、便、廉、效”的特点。在治疗脾胃病方面,秉承中焦如衡、重调气血的学术思想,对通降理论有新的发展,并创立桑黄五仁汤等方,独具新意。
善用经方
王老师行医五十五载,医脾胃病患者无数,临床辨证以脾胃虚弱证为主,兼以食积、气滞、寒湿者为多,故组方以《古今名医方论》中所载香砂六君子汤加减,“香砂六君子,主治气虚肿满,痰饮结聚,脾胃不和,变生诸证者。”方中党参(偏热者改用太子参)甘温益气、健脾养胃;炒白术、茯苓补气健脾;半夏消痞散结、降逆止呕、化痰燥湿;陈皮行气化痰;木香行气、健脾、止痛;砂仁行气、化湿;炙甘草调和诸药;全方共奏益气健脾和胃、行气化湿之效,调理中焦气机使脾胃升降如常,如《本草通玄》所云:“土旺则清气善升而精微上奉,浊气善降而糟粕下输”之法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,香砂六君子汤具有促进胃肠蠕动、抗炎、调节内分泌、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[1],其中党参能够增强免疫力,对消化道功能进行改善;砂仁、陈皮、半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胃液分泌进行调节,为胃排空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,对胃肠功能进行改善;同时,半夏还能够降低胃液游离酸及总酸度,对胃蛋白酶活性进行抑制,为胃黏膜修复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;木香、炒白术、茯苓能够对肠管运动进行调节,为消化液分泌提供良好的条件;陈皮能够对胃肠平滑肌痉挛进行抑制,对疼痛进行缓解[2]。对于临床常见之反酸、呃逆等症状者,王老师常辨证以胃虚气逆证为主,兼以肝郁、气滞、痰湿者多见,组方以《伤寒论·辨太阳病脉证并治》中旋覆代赭汤加减,“伤寒发汗,若吐若下,解后心下痞硬,噫气不除者,旋覆代赭汤主之”,“汗吐下后,大邪虽解,胃气已弱而未和,虚气上逆,故心下痞硬,而噫气不除者,与旋覆花下气除痰为君,以代赭石为臣,而镇其虚气;以生姜、半夏之辛,而散逆气,除痞散硬为佐;人参、大枣、炙甘草之甘,而调缓其中,以补胃气而除噫也。”现代药理研究认为,方中旋覆花含有丰富的黄铜类、绿原酸、半萜内酯和萜类化合物,可发挥抗衰老、抗凝血、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等生理活性以及促进消化道蠕动,使平滑肌张力提高的作用;代赭石中含有丰富的镁离子,可于肠道内形成一定的渗透压,保持肠道内水分充足,促进消化道蠕动[3-4]。旋覆代赭汤全方可促进胃肠动力,增强平滑肌收缩和促进胃排空之效,可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,从而促进胃排空,避免胃酸反流,利于促进疾病恢复。
注重通降
脾胃病的发生其病位主要在脾、胃、大肠,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,脾主升,胃主降,脾气升健,则脾胃中水谷精微所化生之清气向上输布;胃气和降,则大肠所输送的糟粕得以下行[5]。《临证指南医案》中强调“脾胃之病,虚实寒热,宜燥宜润,固当详辨,其于升降二字,尤为紧要”。根据临床常见脾胃疾病及其证候,王老师在诊疗中多以健脾、通降为主,其认为脾升胃降,胃降是关键,胃气不降则受纳不得,胃气不降则水谷不化,胃气不降则脾无所升,胃气不降则三焦不利。胃以通为用,以滞为病,王老常谓:胃腑之为病,不外一“滞”,故治之以通。胃为水谷之腑,以通为用,以降为顺,降则和,不降则滞,反升则逆。降则胃腑通畅,生化有源,出入有序;不降则传化无由,壅滞成病,故用药当顺脾胃升降之性,以通降为主。朱丹溪曾云:“痛无补法,诸痛不可补气,实得胃脘痛治疗之要。”[6]临床治疗脾胃病,王老师往往强调以降为用、以通为补的治疗方法。此外,叶天士曾言:“肝为起病之源,胃为使病之所”,王老师临证常见脾胃疾病往往伴有肝气上逆之症,肝失疏泄,气郁日久,气机不畅,肝为刚脏,体阴用阳,病则侮其所胜,乘胃犯上;另有脾胃运化失健,脾虚中气不足,和降失调,肝木更易乘侮;故治疗常兼以通降上逆之肝气,收效加倍。
重视情志
王老师治疗脾胃病非常重视情志的调畅,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云:“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”[7-8],脾胃病病因以肝郁最为多见,肝气不舒,气机升降失常,影响脾胃运化,导致肝气犯胃,临床上肝胃不和,肝郁气滞,肝火犯胃是脾胃病常见的证型,故治疗时常以肝脾同治为法,组方中常加用柴胡、香附、郁金、白芍等疏肝、柔肝之品。此外,王老师认为脾胃疾病一般病程较长,且缠绵反复,罹患此病者更易产生焦虑、抑郁、恐慌情绪,长期处于应激状态,会使胃酸、胃蛋白酶分泌增多,对胃黏膜形成二次伤害,加重病情,使患者失去治疗信心,不利于疾病的治疗,故治疗脾胃病时兼以调畅情志常可事半功倍。
擅用藿香、荔枝核、炒白芍、代赭石
临床治疗脾胃疾病,王老师常用藿香芳香化浊,醒脾和胃,和中止呕,对于湿浊中阻,脾不健运所致之痞满腹胀、呕吐、腹痛便溏、舌苔厚腻等,方中加藿香一味可奏效。《本草图经》言:“治脾胃吐逆,为最要之药。”现代药理研究中藿香含挥发油、生物碱等,具有促进胃肠动力、增强消化力、胃肠解痉、杀菌消炎等功能,且可预防肠道传染病[9]。荔枝核,辛、微苦,温,归肝、胃经,有理气止痛,祛寒散滞之功,《本草纲目》云其“行散滞气,治颓疝气痛,妇人血气痛”,《本草衍义》言:“治心痛及小肠气”,而临床王老师常用其辛温之性,取其散滞止痛之功治疗胃脘疼痛、腹痛等脾胃病,疗效甚可。现代药理学有关荔枝核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证实,荔枝核中主要有黄酮类、甾体类、鞣质类、萜类、挥发油和酯类等化学成分,具有抗炎杀菌、抗氧化、保护黏膜等作用[10]。白芍,苦、酸,微寒,归肝、脾经,有养血敛阴,柔肝止痛之效,《神农本草经》言:“主邪气腹痛,止痛,利小便,益气。”临床王老师常用炒白芍(可去其寒性)以柔肝敛阴,理气止痛,现代研究白芍内含芍药苷、芍药内脂、苯甲酸等,具有消炎镇痛及良好的解痉作用[11]。王老师临床常用代赭石重镇降逆,治疗呃逆、呕吐,反酸等脾胃疾病,正如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“能生血兼能凉血,而其质重坠,又善镇逆气,降痰涎,止呕吐,通燥结。”又“治吐衄之证,当以降胃为主,而降胃之药,实以赭石为最效。”现代研究证实代赭石中主要含镉、钴、锰、镁等多种微量元素,具有促进肠蠕动、镇静、促进血液生成等作用[12]。
本虚标实居多
脾胃同居中焦,生理上二者表里相连,燥湿相济,升降相因。脾运化水谷精微,能实而不泻;胃主受纳化物,能满而不实。在病理上,脾胃相互影响,脾病可以传胃,即先有脾不能运化,后见胃不能受纳化物;胃病也可传脾,即先有胃受纳、腐熟失职,而后见脾运化水谷精微及水液失司;而脾病及胃,多由于运化失职,以虚为主;胃病及脾,每因纳降失司,以实居多。临症上脾胃更虚更实,标本互见,虚多实少,每每本虚标实。因脾气虚弱,不能输布水谷精微,反化为湿,阻滞腑经气机,故见脏虚腑实之证。而胃气阻滞,若脾气不虚,自能健运如常,其症旋消;若迁延不愈,则多脾气内虚所致,亦是本虚标实之证。临床所见脾胃病本虚标实证大都病程长而变化多,脾虚胃滞,升降失常,故治虚务使“补而勿滞”“补不碍胃”[13],健脾益气合疏利实邪,一方面健脾和胃,以增强脾胃功能和改善全身状况;另一方面根据邪实的情况,适当配伍理气、活血、祛湿等药,其中理气、活血药的配伍尤为必要,因脾虚易气滞,气滞则血瘀,理气活血则邪实可去,正虚得补。
治未病
可谓“治胃病”更要“治未病”,俗语有云:“三分治,七分养”,王老师认为预防脾胃疾病的关键基础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同时要调节心情的舒畅,临床用药后往往强调预防调摄,主张饮食宜适节气、有节律,食宜清淡,营养均衡。如《灵枢·本神》言:“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。”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。”说明饮食养生需顺应四时变化。《素问·上古天真论》言:“饮食有节,起居有常,不妄作劳,故能形与神俱,而尽享其天年,度百岁乃去。”规律、合理、均衡、适量的饮食是远离脾胃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;同时心理调摄也很重要,所谓“恬淡虚无,精神内守,病安从来”。
脾胃病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一环,治疗脾胃疾病需要多角度、多思维的探索,王生义老师治疗脾胃病善用经方,注重通降,调情志,重辨证,治未病等思想处处体现出中医以人为本,整体观念的特点。其组方用药平和,时时顾护胃气,多于平淡之中见奇功,同时根据相应的证型和症状灵活运用方剂及中药,在临证中得心应手,其学术思想值得进一步总结探索和继承发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