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八节易精神内守

2020-03-12 浏览次数:810次

近年来,兴起了许多新式节日,其中有些是舶来品,有些是网络、商业的产物,如万圣节、购物节和圣诞节等。相比于传统节日偏向于安静、内敛,这些节日则更加开放、具有娱乐性。尤其对于含蓄的中国人来说,它们更有利于去表达情感、宣泄压力。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,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向外发泄情感,而忽略了內在精神的充实。这也到眠、抑郁、神经衰弱患者日益增长的失的情况相吻合。

在我国,心理问题一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,因此很多人选择默默忍受这样一个“精神空虚”的状态,而不是选择走进医院寻求帮助。

所以笔者想借腊八节这样一个1500多年深厚历史的传统节日,以此文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如何在冬季收心养性。

岁月之终称之为“腊"。《素问・四气调神大论》言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”,也就是说“闭藏”是这个季节的基本特点。

古代的人们观察到冬归大地,草本凋零,昆虫蛰伏;自然界中的许多生物都进入了冬眠,以养精蓄锐来对抗寒冷的袭击,以上种种状态都是”闭藏”的表现。在那样一个生产力低下的年代,在"水冰地坼"的季节,人们没有农忙劳作,缺乏娱乐方式,也没有足够的御塞措施,自然要被动地去顺应自然的变化,学习像其他动物一样收藏起来。所谓“寒气催人入暖房就是这个道理。

相对古人来说,现代人生活作息不再严格地受到季节的影响,主动地去适应环境,用灯光和丰富的娱乐方式充实漫长的黑夜,即便身处寒冷的冬季,也有很好的御寒方式。但顺应自然的身心调适,仍具有其必要性。

《黄帝内经》中关于养生理法的论述,尤其看重精神调摄。书中提及人“年半百而衰“很大的原因是“不时御神”,即不善于调摄精神。而调摄精神的法门则在于"恬淡虚无"精神内守”。

《素问-四气调神大论》提到“使志若伏若匿,若有私意,若已有得”,即收藏情志,不轻易去表露、发泄;也不需要过于操劳,让自己对于一年以来的收获能够感到满足。同时“去世离俗"”,沉静下来,更多去关注精神内在,如默默地学习知识,阅读书籍,精进技能,为来年的工作打下更好的基础。

腊八节有祭祀祖先的传统,而清朝时期,罗马教廷曾禁止中国教徒祭拜祖先,遭到中国人的一致抵制。这样一种行为投射出怎样一种心理现象?学者孙泽先先生的"归根心理学"有很好的解释,即在人意识深层有这样一个“根”,是代代相传积累下来的深层心理,其内在能量可以帮助我们应对挫折。

俗话说"过了腊八就是年”,建议每一个在外漂泊、身心疲意的人,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能够回到家乡,和家人团聚。精神上得到“根”的支持,所谓名与利也就会相对弱化,生活中的挫折,也就不那么让人害怕了。

早睡晚起人和其他哺乳动物一样,冬季睡眠时间应适当延长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中讲:“早卧晚起,以待阳光。早睡是为了养护阳气,保持温热的身体;晚起是养阴气,待日出而起,是为了躲避严寒。

但很多人冬季会不自觉地贪睡,殊不知对于成年人来讲,过长的睡眠同样会影响人的精力再加上冬季卧室常常门窗紧闭,通风减少,容易使人精神萎靡不振,体质减退,出现一过性的头晕等。

睡觉时要注意保持房间内温度的相对恒定,可以在床上铺一层毛毯,加以保暖,或穿睡衣入睡等。同时温度也不宜过高,过高则容易使卫阳不固,一旦遇到风寒,则易患外感疾病。

天气寒冷地区的人多喜欢蒙头睡觉,而《清寤高心赏编》中说:“慕卧不覆首。为什么睡觉时不能蒙着头呢?这是因为头为诸阳之会,不宜过暖,而且头部覆盖被子会有室息的危险,即“身要暖,头要凉”。一个良好的睡眠,有助于身心调畅,但若是过分在意,往往会影响睡眠质量,甚至导致失眠。关于睡眠,各家所言各异,切记睡眠一事,总会因人而异,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间与节律,“先睡心,后睡眼”不能强求。在此,建议大家在腊八这个热闹的日子,收起浮躁的心,在调节睡眠、集聚身体能量的同时,也积累精神上的力量,更多的学习,沉淀知识。


TEL:0471-6960324 / 0471-6920457  ADD.: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健康街11号
加微信互动
QQ咨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