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痞病(功能性消化不良)诊疗方案

2020-03-12 浏览次数:17078次

一、病因病机

1、病因(饮食不节,情志失调,药物所伤)

2、病机:中焦气机不利,脾胃升降失常

二、诊断

(一)疾病诊断

1、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“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的《消化不良中医诊疗共识意见(2009)》。

以胃脘痞胀、餐后饱胀不适、早饱为主症者,应属于中医“胃痞”的范畴。

2、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“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制定的《中国消化不良的诊治指南(2007)》”。

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包括以下1条或多条:①餐后饱胀不适;②早饱感;③上腹痛;④上腹烧灼感;并且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没有可能解释上述症状的功能性疾病。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,近3个月满足以上标准。亚型诊断包括餐后不适综合征与上腹痛综合征。

(二)证候诊断

1、饮食内停证:脘腹满闷而胀,进食尤甚,嗳腐吞酸,厌食呕吐,或大便不调,矢气频作,味臭如败卵,舌苔厚腻,脉滑。

2、痰湿中阻证:脘腹痞塞不舒,胸膈满闷,身重困倦,头昏纳呆,嗳气呕恶,口淡不渴,舌白厚腻,脉沉滑。

3、湿热阻胃证:脘腹胀闷不舒,灼热嘈杂,恶心呕吐,口干不欲饮,口苦,纳少,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数。

4、肝胃不和证:脘腹痞闷不舒,胸胁胀满,心烦易怒,喜长叹息,恶心嗳气,大便不爽,常因情志因素而加重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弦。

5、胃阴不足证:脘腹痞闷,嘈杂,饥不欲食,恶心嗳气,口燥咽干,大便秘结,舌红少苔,脉细数。

6、脾胃虚弱证:脘腹痞闷,时缓时急,喜温喜按,纳呆乏力,肢冷少气,大便溏薄,舌淡,苔薄白,脉细弱。

二、治疗方案

(一)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、中成药

1、饮食内停证:

症候分析:饮食过度,损伤脾胃,致脾失健运,中焦气机不畅,故见脘腹胀满;胃失和降,不能受纳,可见嗳腐吞酸,厌食呕吐,舌苔厚腻、脉滑均主积滞。综观症、舌、脉,辨证为饮食内停证。

治法:消食和胃,行气消痞。

代表方:保和丸加减。

可选用中成药枳术宽中胶囊

2.痰湿中阻证

症候分析:因嗜酒无度,过食肥甘厚味,损伤脾胃,以致健运失司,水湿内停,积聚生痰,痰阻中焦,清阳不升,故见脘腹痞塞不舒,胸膈满闷,身重困倦,头昏纳呆,痰浊中阻,胃失和降,故见恶心、呕吐,嗳气呕恶;舌苔白腻,脉濡滑为痰湿中阻之象。综观症、舌、脉,辨证为痰湿中阻证。

治法:除湿化痰,理气和中。

代表方: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。

3.湿热阻胃证:

症候分析:因饮食不调,膏粱厚味,酿成湿热,内蕴脾胃而致,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。脾主运化,其气主升,胃主受纳,以和降为顺。湿热蕴结中焦,纳运失司,升降失常,故脘腹胀闷不舒,纳呆呕恶;热势急迫,且湿又为阴邪,易阻气机,故大便干结或黏滞不畅。脾主肌肉四肢,湿性重着,脾为湿困,流注肢体,故肢体困重。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,为湿热之征。综观症、舌、脉,辨证为湿热阻胃证。

治法:清热化湿,和胃消痞。

代表方: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。

4、肝胃不和证 

症候分析:患者平素抑郁恼怒,情志不遂,肝气郁滞,失于疏泄,横逆乘脾犯胃,脾胃升降失常,故见脘腹痞闷不舒,胸胁胀满,心烦易怒,喜长叹息,恶心嗳气,腑气通降不利,故见大便不爽,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弦亦主肝气郁滞,综合症、舌、脉可辨为肝胃不和证。

治法:疏肝解郁,和胃消痞。 

代表方: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。 

5、胃阴不足证 

症候分析:患者久病伤阴,阴津损伤则胃失濡养,和降失司,故见脘腹痞闷,嘈杂,饥不欲食,恶心嗳气,胃阴亏虚,虚火上攻,口燥咽干,津液不足,大肠失于濡润,故见大便秘结,舌红少苔,脉细数亦主阴津损伤,综合症、舌、脉可辨为胃阴不足证。

治法:养阴益胃,调中消痞。 

代表方:益胃汤加减。 

6、脾胃虚弱证  

症候分析:患者日久损伤脾胃,或素体脾胃虚弱,致使中焦运化无力,脾胃升降失司,故见脘腹痞闷,时缓时急,喜温喜按,纳呆乏力,气虚日久则阳气不足,阳气不达四末,故见肢冷少气,气虚则大肠传导失司,故见大便溏薄,舌淡,苔薄白,脉细弱亦主气虚,综合症、舌、脉可辨为脾胃虚弱证。

补气健脾,升清降浊。

治法:益气健脾,升清降浊。 

代表方:补中益气汤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。

(二)针灸治疗

1.常规针灸疗法:常分虚实进行辩证取穴。实证常取足劂阴肝经、足阳明胃经穴位为主,以毫针刺,采用泻法:常取足三里、天枢、中脘、内关、期门、阳陵泉等。虚证常取背俞穴、任脉、足太阴脾经、足阳明胃经穴为主,毫针刺,采用补法,常用脾俞、胃俞、中脘、内关、足三里,气海等,并配合灸灶台。

2.灸法:穴位以腹部、背腰部及小腿为高发区,多出现在公孙、下脘、天枢、脾俞、胃俞、大肠俞等区域。每次选取上术述1-2组穴位,每天1次,10次为1个疗程,疗程间信息2-5天,共2-3个疗程。

(三)推拿治疗

辩证使用不同手法配合相关穴位,调节脾胃功能。按摩手法常用揉、捏法等。

(四)外治法

辩证选择温阳散寒、理气和胃、健脾益气等中药穴位敷贴或熏洗治疗。

(五)其他疗法

根据病情需要,可选择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,如音乐疗法,心理治疗、中药离子导入疗法、中频电疗等。

(六)护理

包括生活调理、心理调节、锻炼等。

三、疗效评价

(一)评价标准

1.单项症状改善评价标准

痊愈:症状消失。

显效:症状改善2级及以上者。

有效:症状改善1级者。

无效:症状无改善或症状加重。

其中症状按程度分为四级:

无症状。

轻度:症状轻微,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,不会影响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。

中度:症状尚能够忍受,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。

重度:症状明显,难以忍受,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。

2.中医证候评价标准:参照2009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制定《消化不良》中医诊疗共识意见》(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,2010:30(5):553-537)。

临床痊愈:症状、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,疗效指数≥95%。

显效:症状、体征明显改善,疗效指数≥70%。

有效:症状、体征均有好转,疗效指数≥30%。

无效: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。

其中治疗指数=(治疗前积分-治疗后积分)×100%。

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:无症状(0分);轻度(1分):症状轻微,只有关注时才能感觉到,不会影响正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;中度(2分):症状上尚能够忍受,已经部分影响了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;重度(3分)症状明显,难以忍受,明显影响了日常生活、工作和学习。

(二)评价方法

1.治疗当天:进行主要单项症状、中医证候评价。

2.治疗2-7天:进行主要单项症状、中医证候评价。

3.治疗8-14天:进行主要单项症状、中医证候评价。

4.治疗15-21天:进行主要单项症状、中医证候评价。


TEL:0471-6960324 / 0471-6920457  ADD.: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健康街11号
加微信互动
QQ咨询 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