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痛诊疗方案

2020-03-12 浏览次数:1747次

一、病因病机

1、病因:外邪犯胃(寒邪,热邪,湿邪);饮食不节;情志失调;脾胃素虚;药物损害。

2、病机:胃气郁滞,失于和降,不通而痛;胃阴不足,失于濡润,不荣而痛。

二、诊断

(一)疾病诊断

1、中医诊断标准: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(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、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,2009,深圳。)

主要症状:不同程度和性质的胃脘部疼痛。

次要症状:可兼有胃脘部胀满、胀闷、嗳气、吐酸、纳呆、胁胀腹胀等。

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,以中老年多见,常反复发作。

2、西医诊断标准: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(中华医学

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第二届慢性胃炎共识会议,2006,上海。)

慢性胃炎常见上腹部疼痛,腹胀,早饱,食欲减低,饮食减少,或伴有烧心反酸等。症状缺乏特异性,确诊依赖内镜及内镜下病理。

(1)内镜诊断

浅表性胃炎:内镜下可见红斑(点状、条状、片状),粘膜粗糙不平、出血点或出血斑,粘膜水肿或渗出。

萎缩性胃炎:内镜下可见粘膜红白相间、以白为主,粘膜皱壁变平甚至消失,粘膜血管显露、粘膜呈颗粒状或结节样。

(2)病理诊断

根据需要可取2—5块活体组织,内镜医师应向病理科提供取材的部位、内镜检查结果和简要病史。病理医师应报告每一块活体标本的组织学变化,对HP、慢性炎症、活动性炎症、萎缩、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应予以分级。

慢性胃炎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的萎缩,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,不必考虑活体标本的萎缩块数与程度,临床医师可结合病理结果和内镜所见,做出病变范围与程度的判断。

(二)症候诊断

参照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,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(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,2009,深圳),及“十二五”规划教材《中医内科学》(第九版)。

1、寒邪犯胃证:胃脘冷痛,拒按,呕吐清水痰涎,畏寒喜暖,舌质淡白,苔薄白,脉弦缓。

2、肝气犯胃证:胃脘胀痛或灼痛,心烦易怒,嘈杂反酸,口干口苦,大便干燥,舌质红苔黄,脉弦或弦数。

3、脾胃湿热证:胃脘灼痛,吐酸嘈杂,脘痞腹胀,纳呆恶心,口干口苦,肢重困倦,口渴不欲饮水,小便黄,大便不畅,舌红,苔黄腻,脉滑或数。

4、脾胃虚寒证:胃痛隐隐,喜温喜按,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,泛吐清水,神疲纳呆,四肢倦怠,手足不温,大便溏薄,舌淡苔白,脉虚弱或沉细无力。

5、胃阴不足证:胃脘灼热疼痛,胃中嘈杂,饥而不欲食,口干舌燥,大便干结,舌红少津或有裂纹,苔少或无,脉细或数。

6、瘀血停胃证: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,胃痛拒按,黑便,面色暗滞,舌质暗红或有瘀点、瘀斑,脉弦或涩。

7、寒热错杂证:胃脘胀痛或灼痛,腹胀肠鸣,不思饮食,口干口苦,大便不调,舌苔白黄,脉象弦或弦数。

三、治疗方案

(一)辩证选择中药或中成药

1、寒邪犯胃证

症候分析:突然感受寒凉之邪,凝滞中焦,致胃气郁滞,不通而痛,故见胃脘冷痛,拒按;寒邪凝滞,损伤脾阳,肢体失于温煦故见畏寒喜暖。舌质淡白,苔薄白主虚主寒,脉弦缓主寒。综观症、舌、脉辨证为寒邪犯胃证。

治法:温胃散寒,理气止痛

推荐方药:附子理中汤加减。

中成药:理中片,。

2、肝气犯胃证

症候分析:情志不畅,肝气郁结,横逆犯胃,致胃气郁滞,不通不包而痛,故见胃脘胀痛;肝气郁结,气机不畅,可见胸闷嗳气,喜叹息。肝气郁结,疏泄不及,大肠传导失司,故大便不爽。肝郁气滞,日久化热,故胃脘灼痛,泛酸嘈杂,肝气横逆,可见烦躁易怒。肝胆互为表里,肝热夹胆火循经上扰,故见口苦而干。舌红苔黄主热,脉弦主气郁,脉数主热,综观症、舌、脉辨证为肝气犯胃证。

治法:疏肝解郁,理气止痛

推荐方药:柴胡舒肝散、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,选用柴胡、赤芍、青皮、陈皮、龙胆草、黄连、吴茱萸、乌贼骨、浙贝母、丹皮、栀子、甘草。

加减:大便秘结加生大黄。

成药:胃苏颗粒

3、脾胃湿热证:

症候分析:过食肥甘厚味,久则酿湿生热,致湿热内生,困阻中焦,致胃气郁滞,不通而痛,故见胃脘灼痛,吐酸嘈杂;湿热困脾,脾失运化,可见脘痞腹胀,纳呆恶心,口干口苦,肢重困倦,湿热下注,可见小便黄,大便不畅;舌质红主热,苔黄腻主湿热,脉滑数主热;综观症、舌、脉辨证为脾胃湿热证。

治法:清热化湿

推荐方药:清中汤加减。选用黄连、半夏、陈皮、茯苓、枳实、竹茹、黄芩、滑石、大腹皮、白寇仁。

加减:胃痛甚加川楝子、元胡;恶心呕吐加竹茹;大便不爽加大黄;反酸加乌贼骨、浙贝。

4、脾胃虚寒症

症候分析:久病或过犯寒凉,损伤脾阳,致脾胃阳虚,中寒内生,致胃气郁滞,不通而痛,故胃脘隐隐作痛,喜温喜按。中焦虚寒,脾失运化,清阳不升,浊阴不降,故时而泛吐清水,大便溏薄。中阳不振,失于温运,故四肢不温,神疲乏力。舌淡苔白主虚主寒,脉细弱或沉迟主虚,综观症、舌、脉辨证为脾胃虚寒证。

治法:温中健脾

推荐方药:黄芪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。选用黄芪、桂枝、干姜、白术、法半夏、陈皮、党参、茯苓、炙甘草。

中成药:温胃舒胶囊。

加减:腹泻便溏加炒扁豆、莲子、芡实;食后腹胀、嗳气加佛手、鸡内金、焦三仙;泛吐清涎加生姜、益智仁。

5、胃阴不足证

症候分析:胃热素盛,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,灼伤胃阴,胃失润降,故胃脘隐隐灼痛,口燥咽干。胃虚不能受谷,故饥而不能多食。阴虚内热,则渴不欲饮。津液耗伤,肠道失润,故大便干结。舌红少苔,或光剥无苔,乏津,脉细数或弦细,均为阴虚液耗之象。综观症、舌、脉辨证为胃阴不足证。

治法:养阴益胃

推荐方药:沙参麦冬汤加减。选用北沙参、麦冬、生地、玉竹、百合、乌药、佛手、生甘草。

加减:口干加花粉、石斛;大便干结加玄参、火麻仁;纳呆、胃酸少山楂、乌梅;气虚乏力加太子参。

中成药:养胃舒胶囊等。

6、瘀血停胃证

症候分析:本证以气滞导致血瘀,或久痛入络,络脉瘀阻为基本病机。胃痛日久,反复发作,气滞血瘀,络脉阻滞,故胃痛如针刺刀割。瘀血为有形之邪,故痛有定处拒按。久痛入络,络脉损伤,血不循经,上溢则呕血,下溢则便血。舌质紫暗有瘀斑,脉涩,均为瘀血停滞之征象。本证以胃痛如针刺刀割。痛处固定为辩证要点。

治法:活血通络

推荐方药:丹参饮合失笑散加减。选用丹参、砂仁、生蒲黄、莪术、五灵脂、三七(冲服)、元胡、川芎、当归等。

加减:痛甚加元胡、莪术、三七、郁金;气虚加北芪、党参。

中成药:胃复春等。

7、寒热错杂证胃脘胀痛或灼痛,腹胀肠鸣,不思饮食,口干口苦,大便不调,舌苔白黄,脉象弦或弦数。

症候分析:久病损伤肠胃,致胃热肠寒,致胃气郁滞,不通而痛,故胃脘胀痛或灼痛,寒热错杂,中焦气机失调,可见腹胀、肠鸣、甚则腹泻。舌质淡白或淡红,苔白黄,脉弦数主寒热错杂。综观症、舌、脉辨证为寒热错杂证。

治法:调理脾胃,和中止痛。

推荐方药:半夏泻心汤加减。选用半夏、黄连、黄芩、干姜、甘草、党参。

(二)中医特色治疗

根据病情,选择应用体针、腹针、艾灸等疗法。

1、 针刺

取穴:中脘、内关(双)、足三里(双)、胃俞、气海、天枢、公孙、支沟,为治疗各型胃脘痛的主穴。气滞者,加太冲、期门。寒实者,加关元、神阙;食滞者,加璇玑、下脘。虚寒者,加脾俞、肾俞。。

方法:针刺得气后,加电针,中等刺激,留针20分钟,每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2、耳穴贴压

取穴:胃、肝胆、神门、交感、内分泌、神门、脑、脾、胃、小肠,每次选取3~5穴,用王不留行籽埋压。

方法:先在各穴上操测敏感点,再贴压王不留行籽,随

时按压。

3、灸法

取穴:中脘、天枢、神阙、气海、关元、足三里、脾俞、胃俞、肾俞

方法:艾柱灸、隔姜灸或雀啄灸,日1次,10次为一疗程。

4、穴位注射

取穴:足三里

方法:注射黄芪注射液,或当归注射液,或维生素B12,

两侧足三里穴各注射1ml隔日1次,10次为一疗

程。具有双向调节免疫功能,促进胃动力,促进

消化吸收。

5、中药穴位敷贴:健脾通经止痛贴。以温经止痛。

(三)其他疗法

根据病情需要,背腧穴拔罐,中药TDP离子导入、胃肠动力治疗仪等疗法。


TEL:0471-6960324 / 0471-6920457  ADD.: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健康街11号
加微信互动
QQ咨询 返回顶部